close
無障礙環境係蝦米匯?無障礙環境係蝦米匯? 最近,在一次綠人戶外活動中,有幾位媽媽湊在一起閒聊,談到小孩子視力異常的治療和心理調適過程,有談到老人家行動不便的照顧經驗,聽了有所感觸,其所談的健康、照顧問題,涉及兩個新觀念的認知程度和社會環境改善的問題─ 殘障、老化與無障礙環境。幾年前,當政府大喊口號要推行無障礙環境,並宣導法令,對於公共場所不合規定者,限期完成改善。然而長久以來,「口號」主義,大家也就見慣不怪了,加上政府法治秉持「立法從嚴、執法從寬、司法不公」的態度,「講歸講、做歸做」誰也不鳥誰!譬如當時在霧峰有一家老大銀行之分行,該行的主管說:「我改善無障礙環境有什麼用,姻阿搏來存款,嘛不愛來….」這是公家機構主管的思考邏輯。反正漢人自求多福的移民性格 ─ 此處不留人,自有留人處,管他權利不權利的。首先來認識「殘障」的意固態硬碟義,在西方國家,特別是英語系國家常用的三個單字Impairment、Disability、Handicap,這三個字的中文,一般翻譯作「殘障」或「身心障礙」。其實三個名詞代表三個不同的意義,也表達了身心障礙福利工作的三個不同層次。依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Impairment的定義是:生理、心理、解剖組織構造或器官,有任何功能喪失或出現不正常等情形。對Disability的定義是:因損傷導致能力上的限制,或缺乏從事某種活動的能力。對Handicap的定義是:因損傷或障礙而使一個人成為社會上的弱勢者,進而限制、阻礙,使其未能扮演其年齡、性別,甚至社會文化期待下該有的角色。這三個層次,從醫療復健,到獨立生活功能的重建,再到社區生活的重建,由社會對殘障者的定義或態度,會影響他們對自我的定義,也會影響社會大眾如何看待殘障者。再談老人,「老」有解釋為「老化」或「高齡」,通常是指其人生以邁入晚年時期,其身心機能已有明顯衰退的老化現象。老化現msata象則因人而異,個別差異很大,而且社會結構與社會互動對老化也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。當社會中的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,佔總人口比例超過聯合國所訂標準7%時,就是所謂「高齡化社會」。台灣地區在民國八十二年,即已正式邁入了「高齡化社會」。根據內政部統計,八十八年底台閩地區的身心障礙人口率,有隨年齡提高而增加的趨勢,也顯示老化所導致殘障的比率很高,在六十四萬多的身心障礙者中,六十歲以上的身心障礙人口則佔了41%。當傳統男主外、女主內的社會價值觀還承續著時,職業婦女還要身兼內外,更苦命的是,若有殘障子女或臥病老人需要照顧,不可諱言的,還是落在女人身上。又從人格心理分析的觀點,當人們年老時,男性老人會顯現較具被動或順從跡象,而老年婦女,則變得較獨斷或較具主見。隨著老化的轉變,審視中年至老年的常態人格發展,此種兩性差異可以證實。為了減輕對殘障者和老人照顧的負擔,推行無障礙環境是一個基礎工程,也就是房屋二胎在創造一個生活自力更生的環境,無障礙環境,簡單的說:就是在建築物、活動場所及交通工具,應設置便於身心障礙者行動及使用之設備。具體的說:如在公共無障礙環境,應普設無障礙的人行道、電梯、廁所、停車位及業務窗口等;在各十字路口,設置盲人使用有聲或可觸摸的紅綠燈信號、警察機關應有受理身心障礙者緊急通報的設備。此外,如居住環境的改善,浴室、廚房、階梯等的方便設施,尤其政府能提供輔具福利服務,則更能發揮活動和生活功能,有效的幫助身心障礙者生活獨立的自主性。除了天然災害之外,都市化及工業化的公害,所造成意外傷殘人口增加,高齡化又使老年人口增加;推行無障礙環境,不僅提供身心障礙者及老人的行動安全和重建功能,更提昇社會大眾的生活品質及人性尊嚴。(主婂聯盟會訊2002年8月) 


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



分享

Facebook
Plurk
YAHOO!
票貼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y09cyylv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